耶鲁毕业、亲自给学生上课的"奇葩校董",对家庭教育的最深感悟是"勇气"
上海美高双语学校的创办人及董事长
◎本文是“爸爸真棒”校长对话系列的第九篇
我们“爸爸真棒”之前已经介绍过这位亲自给学生上历史政治课的“奇葩校董”,上海美高双语学校的创办人方正先生。
我见过这么多学校,创始人亲自给学生上课的,真是头一遭。也许你要问,这是实在招不到老师了吗?要创始人自己撸袖子上?你别说,近距离跟方校董兼方老师聊完以后,我觉得能达到他心目中那个“既懂国际,又懂中国”的人文高度的老师,可能还真不大找得到。
方正在台湾长大,耶鲁大学研究生毕业,至今还是耶鲁大学中国校友会的董事。在宝洁公司及投行工作多年,后进入留学咨询领域20多年,1万多名留学生从他的公司输送到海外各大名校。
研究了20多年如何把中国学生送到美国读大学之后,方正牵头创办了“上海美高双语学校”。从一个教育的“出口专家”,变成教育模式的“开荒老农”,至今已经进入了第3个年头。
这位兼具“常春藤”、“500强”、“金融”、“留学”等所有你能想到的教育行业的顶配标签校董开办学校后,有什么新的心得和体会?我们这次聊天的重点,放在了他对家庭教育的感悟上。
我的家庭教育,
要感谢开明的父母
在我成长的那个时代,台湾的教育制度跟内地的大同小异,至少是在我成长的的时候,我们一样也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竞争也非常厉害。不同的是我们的中考和高考叫高中联考和大学联考。因为这个考试制度,我们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也是非常强调的,也强调从分数去评价学习的成果。
但是我非常幸运的是,我有不一样的父母。他们有这样的勇气,可以打破联考制度的压力。父亲从事国际贸易的生意,妈妈则很注意培养我们的兴趣。我妈妈说她小时候最希望能够学音乐,但是没有条件,所以她坚持我应该学拉小提琴。
学琴的时候,我跟所有的孩子一样,也会觉得枯燥,也会哭闹。可我妈妈很了解我的个性,她不让我去考级,而是让我去考乐团,想办法把我放在都是学音乐、爱音乐的人中间。当我在这样的群体里时,你的地位完全取决于你的琴艺如何,你拉得越好,就坐得越前面。这就激发起了我的好胜心,我就会希望去升级,去提高琴艺。
环境其实对人的激励作用很重要。实际上这也是我母亲希望我去学音乐的目的。当时我就成为台湾排名第一的职业交响乐团里年级最小的小提琴手。
我的第二个小提琴老师是外籍老师,他告诉我,要把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曲子练好,你必须要跟这些作曲家变成朋友,你要知道他们是在什么时代生活的,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他开启了我对人文素养,对历史的兴趣。
学小提琴这件事让我知道,你任何事情要做好,第一,要在对的环境里;第二,你必须去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我跟每一位家长讲,中国家庭有一个最大的错误观念,就是认为学校是主导教育的地方。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是一样重要的。
我另外一个兴趣就是篮球,我从中学就是学校篮球队的前锋。从学小提琴的经验里我就知道,打篮球也是一样,不只是流汗,更要去思考。
我当时在篮球队里就开始思考,我怎样能有更多上场的机会,那时篮球队里已经有两个主要得分手,而且最糟糕的是一个主力队员还和我是同年级的,所以我也没法等到他毕业才成为主力。后来我观察下来发现,队里最需要会抢篮板,会防守,会传球的人,我就主攻这几种打法。后来我就变得很抢手。等我自己成为父亲,我的儿子也喜欢打篮球,我就跟他说,如果你只是靠身高优势,除非你能够长到姚明那么高,否则你不可能永远赢下去。
支持孩子,
也是需要勇气的
当时我儿子中考很有运气考上了上中,高一的时候加入了校篮球队,刚好他们缺了队长,他的左上角又打得最好,所以他就成为了队长,花很多时间在篮球上面。他当时的班主任还曾担心他打篮球会影响他高考,找我谈过话。
这个时候我真的能够体会到当年我的父母支持我练小提琴,而我没有变成一个专业演奏家的时候,他们的勇气和决心。
后来我跟儿子说,高一就做到篮球校队队长,我很为他骄傲。我告诉他,篮球对我一辈子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团队精神,领导力,跟纪律,这些都不是在课本里能学到的。但我要求他,不求你在上海中学里名列前茅,但我们可以保持一个名次,如果你能维持班级里成绩在中上水平,我就全力支持你打篮球,如果不是因为我从宽松的家庭里成长出来,我也不一定会支持我儿子。
后来我到耶鲁去念书的时候,为什么我比别人适应得好?我觉得音乐和运动的专长成为了我最好的一个沟通工具,这两样是没有国界,没有文化隔阂的。让我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很容易交到朋友。
我在耶鲁念书的时候是1989年,当时中国在美国人眼里还是很神秘、很陌生的,耶鲁大学九成的师生根本搞不清香港跟台湾到底在哪里。
所以他们对中国面孔的学生都很好奇,会问你一些政治方面的问题。中国学生典型的反应可能分两种,一种是防卫心非常重,听到任何负面的评价情绪都会失控;另一种是故意要表现自己很开放,很包容,或者为了讨好别人,附和美国人的一些说法。
我觉得两种反应都不是很好。所以为什么我对于美高双语学校里人文历史的科目想要自己去教。我成长的时期,台湾也是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重理工,轻人文,顶尖的学生都是学理工的,大家认为的人文学科就是背一大堆的名词而已。
历史对我们来讲,只是人名和地名。我记得我的地理老师说,我们在台湾念的地理其实可能都是历史了,因为我们的教材都没有更新,我们当时课本里还是东北九省,可东北早就是东三省了。
等我做教育以后就问我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讨厌历史?却喜欢看《芈月传》跟《甄嬛传》?因为你看历史剧的时候,会发现古人跟你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他们所遭遇到的问题其实跟现代人是一样的。
历史学家其实就在扮演福尔摩斯的角色,他在抽丝拨茧,他在搜集证据,他在做比较。最后可以自己推敲出来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后来常说,从这个角度去看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人文科学是非常有趣的。历史是活的。
人文学科,
将来一定会更重要
博士英文叫做PHD,全称是Doctor of Philosophy,每个学科到了最上层,都会变成寻找真理,也就是哲学。
实际上你会发现,每个朝代几乎都从某种哲学开始,然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理工科可能更受重视,一旦社会开始成熟,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又会上升。现在你去看美国,美国总统很多都是学人文出身。因为人文学科培养的是思考者,是社会的领导者,这一点实际上很重要,咱们中国为什么总让人觉得没有创意,其实就是过去我们注重的是技术,注重的是分析跟解题,不注重思考,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这个跟社会发展阶段有关系,也跟考试的制度有关系。如果看中国的企业界,比如最有代表性的马云,他讲话的时候,你已经不觉得他是一个生意人,你觉得他像一个哲学家。中国现在已经到了需要更多的将才、帅才、哲学家的时候。
台湾很多电子科技业的企业也是一样,现在大家都把重心放在了思考未来市场的需求上面,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上面,而不仅仅只是做苹果的代工厂。
你以为你是谁,
真能改变这个世界?
我在耶鲁大学的第一天参加新生训练,我们的院长欢迎仪式上说,你先跟你左手边的同学握手,介绍你自己,再跟你右手边的同学握手,介绍你自己。等我们介绍完自己,大家都认识了,院长说,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记得,今天跟你们握手的人,20年、30年后,他会改变这个世界。
很多人会说,你以为你是谁,你觉得你可以改变世界吗?
但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希望要实践当年院长说的话。教育给我一个改变这个世界的机会。我们在耶鲁校友董事会的时候,发现三分之二的人都在做金融跟投资,剩的三分之一都跟互联网有关系,我是唯一一个做教育的。我跟校友说,你们做投资的都知道,其实真正投资的核心在于人,与其要找到下一代的马云、马化腾,我不如看看有没有办法,我自己培养出来。因为我教出来的学生我最了解。
我也一直跟我们学校的孩子,跟家长说,你只要把握三点,第一个你在对的地方,第二你认识对的人,第三你把时间花在对的人身上。你真的不用担心其他。你把你孩子放在对的地方,他见面交往的都是对的人,在花时间进去,一定会有收获。
我在耶鲁大学时有个很好的朋友叫蔡崇信,现在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他当年投阿里巴巴的故事我现在也常常跟学生讲,我告诉学生,你们将来如果想要创业,需要第一桶金的话,不要忘掉我,而你们现在在学校里的表现,我也会记得。
我觉得要让学生们知道,从小的时候就要看到未来的自己的发展的路,而且要把它拉长去看,而不仅仅是各种考试。
▲美高双语最大的公益社团——Key Club
不做儿子的朋友,
做他的精神导师
纪伯伦在诗歌《先知》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父母是弓,孩子是弓上射出去的箭。”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左右他未来飞行的方向,我们只能给他爱,而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做父母如是,做教育也如是。
方正大儿子的升学故事我们在几个月前的文章里已经提过,很有戏剧性。本来,方正与太太计划儿子初中念完就去国际学校。结果儿子自己填志愿参加了中考,还考上了体制内大牛校上海中学。于是夫妇俩转而默默引导儿子积累申请美国大学的资本,比如参加哈佛法学院的交流项目。
出乎夫妇俩意外的是,尽管和哈佛法学院的名教授接上了头,尽管项目结束儿子觉得法律很有趣,希望以后在法律方面发展,但是,儿子又随后宣布,他打算在中国读法律本科。“因为通过这些接触,他发现哈佛那么有名的法律学者,想做金砖国家的研究,却对中国法律根本不了解。他觉得中国人如果要搞法律,应该先从学习中国的法律开始。”
最后,儿子去了北大法律系,这样有主见,可能也是一路以来家庭教育的结果。虽然父母最终对他的选择有点吃惊,但儿子的选择,让方正对做家长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方正说,做家长不能把你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如果你替他包办未来要走的路,到最后他到社会上受的任何挫折不如意,反过来第一个就会怪自己的父母亲。因为当你帮他选择了他的路,你也要为成果负责。
我不把儿子当作朋友,我也常跟家长说,小孩把父母当做朋友,就会没大没小。我觉得父母应该做孩子的精神导师mentor。
所以儿子从小到大,所有的决定,我们都是讨论出来的。我会跟他讲道理,我也会提醒我自己,我必须要做一个榜样。你和孩子做朋友,你会想到要做榜样吗?到最后你不同意孩子的观点时,又跳出来说,不要忘记我还是你老爸,这叫做角色错乱。
其实我在我送儿子去北京上大学的第一天,临别的时候我就跟他讲,你现在要把周边的人分成三类。第一个是将来可以帮你的人,第二个是将来可以跟你合作的人,第三个将来可以给你用的人。你到北大如果只是念书,还不如把北大的课本买回家自己读。他的生日,我会邀请他的好朋友到上海来,一个个去跟他的同学聊。我想让我儿子知道,在大学里就应该有这个人脉资源建立的意识。
我是基督徒,我是在自己做了父亲以后,突然发现到生命的意义。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在乎他们死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我才知道,原来在我死后,这个世界上还有我的一部分。自然就会希望这个世界会好。
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一个上帝,他为什么给人们自由选择?有的问题你明明知道孩子的选择可能不对,因为你凭你的人生经验做出了判断,但是还是要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去碰壁,自己去体验。
▲学校的春季音乐会
过度保护的教育,
出不了大才
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我跟纽约大学前校长聊过,我问他,你对纽大的中国学生有什么印象?你知道他说什么?他说中国学生左撇子很少,人用左手还是右手写字跟种族无关,左撇子的比例是一样的,但中国家长会“矫正”孩子用左手的习惯。为什么?因为怕孩子将来不方便。纽大前校长说,你看,保护到这种程度,就是做父母的害怕自己的孩子有挫折感。他说中国学生都很聪明,可是如果害怕失败,在过分保护的环境之下长大,将来会变成创业家,发明家,科学家的概率有多大?很低。
你看我们的下一代,这么好的环境,培养出来一堆智商高,情商低的人。我觉得家庭教育真的才是决定一个人竞争力高低的关键。这些东西不是任何学校教育可以给你的。现在我觉得最可惜的就是我们学校里头其实绝大部分的学生家境都很优越额,父母都是很成功的经理人或企业家,但我发现,中国的家长总是忙着赚钱,却没有把自己的生存哲学或者人生体悟教给孩子,其实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美高双语学生参加2016年皇马足球夏令营
中美教育的大理念,
其实是相通的
美国跟中国有这么大的文化差异,有这么大的价值观的不同,我们都说美国的教育理念是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导者,你觉得中国的教育理念就不是吗?
古时候我们就说“修身治国平天下”,知识分子要读圣贤书,为什么?实际上就是要做社会的领导者。
但是我觉得中国对于领导者的理解还和西方不太一样,中国是个氏族社会,人更看重实际的东西,目前看来我们整体的教育环境,普及性的大众教育做得已经很好了,可能扫盲教育水平比美国还要高。但是这种提倡领导力的精英教育,我觉得还需要发展。
中国跟美国或者是世界每一个国家教育真正的目的,都是在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导者。中国特殊的一点是人多而资源很少,这就自然就把教育的关注点聚焦在了“公平性”上。统一的考试有很多的缺点,但是它在表面上还是维持了公平性。
如果美国的社会资源分配程度跟中国一样紧张,可能公平对它来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就是因为它的人口可能只是咱们中国的三分之一不到的时候,它就可以去考虑什么叫做公正。公平跟公正是不同的。
举例说,假设比尔盖茨的女儿和普通家庭出来的一个孩子,两位都想去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如果从公正的角度,你说哪一个孩子将来更有机会对计算机产业带来影响?一定是比尔的女儿吧?所以公正是让每个人去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而你可以接受这种先天的不平等。但美国认为真正的公平在于你们两个人作为人的权力,不会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而不同。言论的自由,接受教育的自由,接受医疗的自由是一样的。
中国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变成世界的领导者,不在于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GDP,因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因为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3.5倍。只有每一个中国人开始去想,有了中国以后,这个世界会怎么变得更好,如果我们的而孩子开始有这种自我期许,这种容忍、尊敬不同的价值观的时候,就是值得期待的开始。
我们学校的孩子将来不会变成英国人或者美国人,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先对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意识有足够的自信,这样你去到国外才能更融会贯通不同的文化。
包括我们学校现在开设四门小语种的课程,除了中文、英文是教学语言,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还有西班牙语、德语、法语、韩语课。我们学校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路上来就可能他会4种语言,已经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和优势了。至于高中的选修课我们一共开有100多门,例如3D设计、动漫等等,我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知道自己要追寻的是什么,能把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我一开始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的学生会变得特别叛逆,很容易跟一些比较传统的老师有口头争执。
我觉得教育的层面是三点,第一,知识点的获得。第二,思考能力跟习惯的建立。第三,自我价值观跟意识的培养。
就中国体制内的学校而言,咱们的知识点深度肯定是比英美要深的。我们的缺陷是什么?思考的能力跟习惯的培养。因为我们太重视考试。我们知道哪个是最好解题的方式,但我们不会有兴趣知道这背后的真理到底是什么。
▲2016年在和平饭店举办的毕业舞会
办学校:
不把家长当成客户或消费者
美高双语创建第3个年头,我跟校长们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不把家长当成客户或者消费者,我非常反对的就是“客户就是上帝”。我不认为绝大部分的家长,对于教育就专业。可能我很欢迎听到家长的意见,但是到了最后,办教育的风险也就在这里,就是每个家长都会有自己理想中的一副教育蓝图,但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并不需要对整个的教育过程和结果去负责。
就是再民主的地方,到了最后决策者也需要拍板。
所以如果说要我回顾这2年多的办学经验的话,事实上绝对真正考验到了我当初做教育的热情和理想。它给了我最好的一个检验机会,让我问一下自己,教育还是不是你的热情?但我更高兴到办学校让我站在这样一个位置,可以去塑造我们社会下一代的领导者,他们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依然非常吸引我。
一所好的双语学校,
仅仅是语言吗?
实际上,我们美高双语的优势是在于我们能平衡中外籍同仁,我们有美国、英国,或是从体制内的学校来的老师和校长。
真正的双语,只在于语言吗?这是一个全球化的一个时代。在这种环境之下,希望成功的人,他可能首先要具备多种的语言能力;第二,他必须要对于不同的文化不同价值观有一种包容的能力。
所以家长需要知道自己选择国际化教育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给的就是国际教育,我以历史为主,是中国孩子需要的国际教育。你将来在国际上,也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和儒雅谦和的方正先生聊天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兼具企业家的谋略和基督徒的慈悲的育儿之道,以及他带到办学中的这种中西兼通的教育理念。美高双语也许并不是一所刷分见长的学校,但从他们2016年高中毕业生的走向来看,100%被全美前100名大学录取,60%被全美前50名大学录取的好成绩,以及学生多元化的择校风格,则让我对这所学校的未来更加期待了。
上海美高学校位于上海闵行区华漕镇,上海虹桥国际学校群区内,学校课程融入中西文化,博采众长,以双语教学见长。学校拥有有着200多年办学历史的、全美最具影响力的私立教育系统—Concordia协和教育系统的支持,协和教育体系下有协和加州大学、协和威斯康星州大学、协和明尼苏达州大学、协和俄勒冈州大学、协和加拿大大学等。美国协和Concordia将提供美高学校优秀的外籍教师与教育资源。
地址:上海纪友路688号
联系电话:6296-8877转102
➤ ➤ ➤ 延伸阅读
您可以直接点击标题《研究留学申请20年后,他创办了一所双语学校》阅读“爸爸真棒”之前对方董的专访,或者在后台输入“校长”阅读此前的校长对话系列文章。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